系列专题|智能传感器产业专利导航系列第20期: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路径、专利协同运用以及市场运营路径
一、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路径
1 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优先支持符合本地产业发展目标的创新人才,鼓励创新人才向智能传感器关键产业领域集聚,比如声学传感器、MEMS传感器、激光雷达、光学传感器等。深圳市企业如瑞声声学、速腾聚创、汇顶科技、镭神智能等,这些公司的创新人才应作为重要人才培养对象。此外,建议深圳市企业与高校商议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选拔对口专业的学生,安排大三可进入企业实习,高校与企业可签订定向人才培养协议,待学生毕业后可以优先录用,同时解决了大学生就业困难以及企业缺乏对口人才的问题。

表1 深圳市智能传感器产业创新人才重点培养对象
2 高层次人才引进路径
深圳市智能传感器产业的薄弱领域包括陶瓷材料、半导体材料、金属材料、仿生传感器、血液传感器、酶传感器6个细分领域,这些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创新企业数量、创新人才数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靠后,专利申请量很少,不足较为明显。
深圳市智能传感器产业的潜力领域包括MEMS工艺、集成电路工艺、传感器测试和MEMS传感器,这4个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均在全国各市中排名前10,且专利申请量五年复合增速均是正值。
对于国内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支持政策,针对产业技术基础相对较好的领域,比如MEMS工艺、MEMS传感器等,建议深圳市政府推出短期(3-5年)人才支持政策,给予人才补助,吸引人才进入,助力突破以上领域的技术瓶颈。对产业技术基础比较差的领域,比如酶传感器、仿生传感器、血液传感器等,建议深圳市政府推出长期(10-15年)人才支持政策,吸引人才入驻,给予人才补助,住房优惠等,助力以上领域技术创新,推动技术发展。
对于国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支持政策,可给予采取多种支持措施,从住房、子女教育、社保等多方面为归国留学人员和外籍人才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尤其针对深圳市酶传感器、仿生传感器、血液传感器等薄弱领域,建议制定专项奖励的人才政策,着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美敦力迷你迈德、索尼公司、生命扫描苏格兰、雅培糖尿病护理公司等公司都有创新能力较强的海外人才,这些人才可作为深圳市智能传感器产业引进和利用的对象。通过积极引进智能传感器产业的国外高层次人才来助力深圳市智能传感器产业技术创新发展。

表2 智能传感器产业创新活跃的高层次人才
二、专利协同运用路径
高校有人才与科研资源,但资金不足;企业拥有稳定的现金流和研发平台,却缺少人才与智力资源。产学研合作能将两者有效对接,共同推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从而促进深圳市智能传感器产业技术升级,提升创业创新活力。
政府在落地产学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建议深圳市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产学研合作的开展,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产学研结合主要有以下十种模式,深圳市智能传感器产业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及需求选择合适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1 成果转让模式
高校通过签订技术转让合同,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的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权、技术秘密等科技成果有偿转让给企业,并帮助企业将技术投入生产,形成生产能力。
2 技术开发模式
技术开发是产学研各方共同投入一定的要素进行合作,具体有两种:一是合作开发,企业投入资金、人力,高校投入人力和设备,共同就某一项目开展科研攻关;二是委托开发,企业以项目方式将所需的技术委托给大学和科研单位进行研究开发。
将高校研究开发的优势与企业的市场优势、产品化优势有效结合,实现产学研各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伙伴的正确选择、风险责任的明确划定、利益分配的合理安排以及企业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技术开发模式成功的关键。
3 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比如在高校专门设立以企业名称命名的软件、电子商务、电子等专业定制班、在企业设立科研院所学生实习基地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人才培养模式,对企业而言,短期内可以解决企业人才匮乏问题,从长期来看,可为企业储备专业技术人才;对高校而言,有利于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使高校的技术研究更贴近实际、贴近市场需求,并且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
4 共建实体模式
企业与高校组建股份制公司、研究开发中心、中试基地等实体,成为相对独立的活动单位或法人。该模式有利于高校与企业之间形成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的长期联系与合作关系,有利于将技术优势不断扩展为规模经济优势,从而获得技术成果与高收益回报。
5 校企联盟模式
校企联盟可以是一个高校院所的单个学科(领域)或团队与一个或一批企业结对实施科技服务;可以是多个高校院所的一批相关学科(领域)或团队集成服务于一个企业或一批企业,形成产学研合作的大联盟;可以是省外乃至海外的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合作联盟;还可以是高校院所的学科团队与地方或高新园区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基地和联盟等。
6 战略联盟模式
产学研战略联盟模式,是指企业、高校从各自的发展战略目标与战略意图出发,以股权或契约的方式建立的较为稳固的、长期的合作关系,是产学研合作的进一步升级。战略联盟的主要任务是组织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重要的产业技术标准;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实行知识产权共享;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人员的交流互动,为产业持续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7 科技资源共享模式
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需要大量的科技资源,自身却相对匮乏,技术创新受到较大的影响。为弥补其不足,企业需要与科技资源相对充足的高校进行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文献、仪器设备等资源,以解决自身科技资源不足的瓶颈问题;而高校也可能需要利用相关企业的厂房、加工设备等作为中试或实习基地。
8 公共服务平台模式
公共服务平台模式的高校、利用学科、专业的优势,建立面向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共性技术服务。公共服务平台除了实体平台,还可以是网上平台。政府通过线上资源对接,为产学研各方提供真实有效的技术供需信息,从而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9 技术交流模式
技术交流模式的产学研合作指高校等通过专家会诊、现场解难、技术交流、成果对接等形式,与企业开展产学研交流活动,比如举办专家研讨会、技术沙龙、信息经济创业创新大等。一般由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开展,邀请相关机构和企业参加。
10 科技园区模式
科技园区模式,主要以大学科技园为主,一般主要是由高校发起,联合多家企业和政府参与,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成果的转化等。
通过对全国智能传感器专利申请量进行统计,筛选出智能传感器设备产业适合深圳市企业的高校合作对象,并针对生物传感器、MEMS传感器、传感器封装等深圳市薄弱/潜力领域,选出合适深圳市企业的高校院所合作对象,深圳市深圳市企业可选择在对应领域研发实力较强的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

表3 智能传感器产业合作高校推荐

表4 智能传感器产业细分领域合作高校院所推荐
三、市场运营路径
全国智能传感器产业中,涉及转让的专利共49888件,专利转让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其中广东省排名第一。企业申请人转让专利数量较多,有35462件,占比70.91%,包括歌尔股份(818件)、瑞声声学(590件)、北京万集科技(175件)等,其中企业申请人的专利转让多为集团内部转让,对外转让较少。对外转让,如康达智株式会社转让276件专利给东京晨美光学电子株式会社,索尼公司的2件专利转让给奥林巴斯株式会社。院校申请人转让专利数量为7274件,占比14.55%,多数专利是将全部权利转让给企业,少数专利是增加企业作为共同权利人。转让专利较多的上中游分支有MEMS工艺、传感器设计、传感器封装,传感器类型主要有声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激光雷达、气体传感器等。
全国智能传感器产业中,涉及许可的专利共3715件,专利许可主要发生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域,其中江苏省排名第一。国内许可专利数量较多的许可人包括深圳迈瑞、南京邮电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其中企业许可对象多数为集团内部公司或者参股公司。建议深圳市企业可以向高校寻求专利许可,光学传感器技术分支专利的主要许可院校有南京邮电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激光雷达技术分支专利的主要许可院校有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化学传感器技术分支专利的主要许可院校有宁波大学、安徽理工大学。
在全国智能传感器产业中,涉及质押的专利共有5919件,深圳市智能传感器产业涉及质押的专利有230件,占全国的比重为3.9%,主要分布在试验机、摄像照相设备、物理传感器、生物医疗、消费电子、智能驾驶等产业下游领域。深圳市智能传感器产业涉及专利质押的出质人中,对外质押专利最多的专利权人是深圳市易成自动驾驶技术有限公司,共质押专利10件,对外质押的专利主要集中在智能驾驶领域,其次是深圳纽迪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共质押专利8件,对外质押的专利主要集中在试验机和消费电子领域。
专利运营工作是实现专利价值的重要路径。通过专利的许可、转让、质押融资、作价入股、构建专利池等专利运营工作,将专利作为战略资产运用起来,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开发出新的商机与活力。
企业层面建议:
1 专利资源整合
建议企业先全面了解自身专利资源的基础上,然后制定专利资源整合的计划。首先,需要对已有专利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估,找出哪些专利资源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哪些专利资源可以进行组合利用等。在进行整合时,注意避免重复投入,确保资金的高效利用。
2 专利资源管理
建立专利管理团队,负责专利的收集、分析和评估。对专利进行分类、整理和管理,以便于后续的专利运营工作。深入了解专利的商业潜力,找到最适合转化的专利项目。
3 运营成果评估
建立科学合理的专利运营成果评估机制,对专利运营过程中的成果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通过评估,可以了解专利运营的效果和不足之处,为将来的专利运营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可以通过评估,为相关专利运营模式的选择提供数据支持和依据。
4 专利运营模式选择
根据专利运营评估结果以及企业自身实际情况,企业可以选择直接转让、技术许可、合作开发等不同的技术转移模式。此外,企业可与专业机构合作,来协助企业找到最适合的合作伙伴,实现专利的最大化价值。
政府层面建议:
1 营造专利运营良好环境
实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健全便民利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实现各类知识产权业务“一网通办”和“一站式”服务。加强宣传引导和经验总结,及时发布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专利转化运用的良好氛围。
2 加大投入保障
落实好支持专利转化运用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各地区要加大专利转化运用投入保障,引导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带动社会资本投向专利转化运用。
3 推进多元化知识产权金融支持
加大知识产权融资信贷政策支持力度,稳步推广区域性股权市场运营管理风险补偿基金等机制安排,优化知识产权质物处置模式。开展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试点,扩大银行业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线上办理试点范围。完善知识产权保险服务体系,探索推行涉及专利许可、转化、海外布局、海外维权等保险新产品。
4 引导使用全国知识产权
运营服务平台
积极宣传和引导深圳市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使用全国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实现专利快速转化。由高校、科研机构组织筛选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专利,在该平台体系统一线上登记入库,有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按产业细分领域向企业匹配推送,促成供需对接。基于企业对专利产业化前景评价、专利技术改进需求和产学研合作意愿的反馈情况,识别存量专利产业化潜力,分层构建可转化的专利资源库。针对高价值存量专利,匹配政策、服务、资本等优质资源,推动实现快速转化。在盘活存量专利的同时,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在科研活动中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积极与企业联合攻关,形成更多符合产业需要的高价值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