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智能传感器产业专利导航系列第13期:深圳市智能传感器产业概况
深圳市智能传感器产业概况
/ 1.深圳市智能传感器产业规划 /
2022 年 6 月,深圳市工信局等三部门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 年)》,拉开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智能传感器产业的帷幕,指出深圳聚焦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封测、装备材料等环节,加快新型传感器材料、 CMOS-MEMS 集成技术、先进封装工艺等核心技术攻关,建设 MEMS 中试线、MEMS 传感器产业基地,丰富智能传感器在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智慧城市等领域应用场景,支持南山、龙华、光明等区建设集聚区,打造全要素完备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
行动提出到 2025 年,(深圳)智能传感器产业增加值达到 80 亿元,较 2021 年的 40 亿元翻番。
深圳市区两级联动,仅半年时间就按照“六个一”工作体系,即“一集群、一基金、一展会、一论坛、一协会、一联盟、一团队”,为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悉数配齐。
/ 2.深圳市产业数据 /
深圳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增加值同比增长 5.4%。
据深圳统计月报,2021 年深圳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增加值为 41.91 亿元,同比增长 17.8%,占全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 个产业集群)增加值总和的 0.35%。
据深圳统计月报,2022 年深圳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增加值达到 56.95 亿元,同比增长 5.4%;占当年度全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 个产业集群)增加值总额的 0.43%。

图 1 2021-2022 年度深圳市智能传感器
产业集群增加值(亿元)
深圳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应用市场推动产业发展。
深圳智能传感器产业整体仍在起步阶段,下游应用市场广阔,极具发展潜力。目前深圳市 MEMS 下游应用市场规模全国最大,尤其是在汽车电子、智能手机、智能穿戴、生物医疗、机器人、AR/VR、无人机、卫星及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拥有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厂商。比亚迪、华为、迈瑞医疗等公司,对各类 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存在巨大市场需求量。
深圳智能传感器产业细分领域涌现优势企业,但企业总体呈现“小而精”。
根据深圳市智能传感行业协会数据,截至 2022 年底深圳市智能传感器及产业链相关企业逾 240 家,其中包括上市公司 12 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1 家、专精特新企业 39 家。在声学、压力、生物、激光雷达等多个细分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强大研发实力和行业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在 MEMS 激光雷达上,深圳有速腾聚创、镭神智能、大疆 Livox;在 MEMS 麦克风上,深圳有瑞声声学、意法半导体(深圳)、韶音科技。但是年营收超过 1 亿元的企业仅有 30 多家,距离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
南山、光明、龙华为深圳智能传感器产业布局核心区域。
从区域发展上来看,深圳正在以 IT 服务为切口,另辟蹊径。据《深圳市 20 大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深圳智能传感器产业主要布局在南山、光明、龙华。其中,光明区马田先进制造业园区重点布局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深圳对于南山区的定位重点放在了“产学研”;龙华的定位是“3C 应用示范”;而光明任务最重,承担着打造深圳智能传感器“中试熟化与产业示范区、产业集聚发展先锋区、核心技术重要策源地”的发展重任。2022 年 11 月,深圳宣布在光明区投建一条 8 英寸 MEMS 中试线,项目总投资额 15.33 亿元,建成后一条线产能可达 3000 片,具备热电堆、MEMS 压力、MEMS 麦克风、 MEMS 惯性传感、微流控和微振镜等工艺平台,以帮助相关中小企业实现从工艺研发、中试到小规模量产的无缝对接,降低初创公司的创业风险和资金压力,加速成果产业化,助力形成企业聚集效应。对此,深圳市还将产业基金、产业联盟、产业园区等相关规划均落于光明区。宝安区也有不少智能传感器公司,如镭神智能、韶音科技等,但却没有进入本次“20+8”规划中。
光明区政策先行,引金融支持产业发展。
光明区发布了专项产业政策《深圳市光明区关于支持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以中试线建设为主线,围绕“招企业”“强企业”“搭平台”三个维度支持产业发展。光明区在政策上主动出击,支持区内企业兼并收购国内外智能传感器上下游企业,必要时光明区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可共同出资参与或提供资金支持,并对成功并购的企业最高奖励 1000 万元。同时,据光明科发集团负责人透露,科发集团内部还将以“存款换招商”、“基金+基地”、“定增+订单”等招商策略,引进全球知名龙头与本区企业强强联合。过去一年时间里,光明新增落户传感器企业 26家,总量达到 82 家,接近全市四分之一,预计到 2024 年全区智能传感器产业总产值将突破 100 亿元,未来将成为深圳最大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
/ 3.深圳与全国其他城市比较 /
京津冀地区是科研资源优势区,拥有多所知名传感器科研领域的高校院所。
北京已不断完善智能传感器产业生态链。其中研发设计端最为突出。北京汇聚了国内研究智能传感器的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其中,北京大学的 4 英寸生产线是国内最早提供 MEMS 代工的生产线之一。同时,北京还拥有重点科研机构、联盟组织、展览会和产业园,目前已形成了智能传感器技术研发设计、芯片制造方面的产业优势。
产业链优势企业
-
研究与开发: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中科院微电子所、中科院电子所、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
材料及设备:北方华创、北京埃德万斯离子束技术研究所
-
设计:兆易创新、水木智芯科技、中星微电子、北京青鸟元芯微系统、北京耐威科技、北京宝力马传感技术、北京思比科微电子、芯福传感器技术、北京久好电子、中科银河芯
-
制造:赛微电子
-
应用:小米通讯技术、锤子科技、联想集团、驭势科技、北汽、小马智行
2021 年 7 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关于推动北京市传感器产业创新发展工作方案》,将怀柔打造成高端仪器和传感器硬科技产业基地。
截止至 2023 年 6 月底,怀柔以高端科学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为核心,建设国家高端科学仪器装备产业聚集区,已落地仪器和传感器相关企业 291 家。此外,还建起“引导基金+母基金+子基金”多级联动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总规模超 18 亿元。
长三角地区是产业发展引领区,国内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集中度最高。
长三角地区是产业发展引领区,是国内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集中度最高区域,集聚了全国 50%以上的智能传感器企业,拥有雄厚的半导体制造基础,市场规模占全国 60%以上。
上海嘉定区传感器产业初步形成了集聚发展态势。
上海嘉定区已经集聚起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上海微技术工研院,以及中科院微系统所、光机所、声学所、技物所、硅酸盐所、中电科三十二所、电动汽车研发中心等一大批以国家级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十一所三中心两基地”,还有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等多所科技型高校,全区两院院士 55 人,各类高层次人才超过 9 万人,科技工作者超过 2 万人,人才资本贡献率超过 52%,高出全国 17 个百分点。
嘉定拥有一批业内领先的科研平台,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区内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 20 家和 4 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有 60 家和 10 家。嘉定区传感器产业初步形成了集聚发展态势,汇集了众多知名智能传感器企业,产业链生态趋于成型。嘉定园区研发—中试—量产一应俱全,科研技术成熟,拥有全国首条 MEMS 8 寸“超越摩尔”研发中试线和国内首条 12 英寸先进传感器中试线,依托嘉定工业区浓厚的产业氛围,可根据企业的聚焦方向和发展阶段提供丰富的厂房和土地等载体,帮助企业尽快实现规模量产。
江苏省智能传感产业在国内处于领先行列。
江苏省智能传感产业产业在国内处于领先行列,产业技术创新活跃,产业链上下游生态建设快速发展,在南京、苏州、常州、无锡等地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苏州工业园区传感器企业初步形成了以“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为核心,以设备、原材料及服务产业为支撑的产业链,尤其在 MEMS 传感器领域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已成为国内产业链较完整、企业集聚度较高、人才储备和技术开发水平较领先的区域之一。集聚了敏芯微电子、明皜传感、纳芯微电子、迈瑞微电子、苏州感芯微、慧闻纳米、芯动科技等设计研发企业;舰芯片制造(苏州)股份有限公司等晶圆制造企业;晶方科技、力成科技、通富超威、日月新、京隆科技等封测企业;江苏南大光电、江苏格朗瑞科技有限公司、若名芯半导体等材料设备企业。
无锡目前已形成了国内外较为完整的传感器产业体系,在研发、制造、后续产业应用与组件支撑上,汇聚了国内顶级科研团队与诸多龙头企业,而在通讯传输和前端应用上也汇聚了包括中科院、三大运营商等 30 余家中字头相关企业,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云应用上,也是门类齐全、产业龙头荟萃。2022 年,无锡市拥有传感器相关企业 200余家,营收超 200 亿元,已形成涵盖传感器研究、设计、制造、封测、芯片模组等全产业链条。依托无锡物联网企业承接的物联网工程,从国产大飞机 C919 到上海、深圳等地的地铁,从智慧城市到智慧港口,智能传感器已被应用于工业、农业、环保、金融、物流、健康、体育、交通、安防等各领域。
珠三角地区是产业应用先导区,深圳下游应用市场活跃,广州提前布局制造。
广东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发展先进、智能传感器,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主要以广州、深圳中心城市为主,由附近中小城市的外资企业组成以热敏、磁敏、超声波、称重为主的传感器产业体系。
2021 年 8 月,广东省政府正式发布《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在芯片设计方面,广州重点发展智能传感器、射频滤波器、第三代半导体,建设综合性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区;芯片制造方面,广州以硅基特色工艺晶圆代工线为核心,布局建设 12 英寸集成电路制造生产线,深圳定位 28 纳米及以下先进制造工艺和射频、功率、传感器、显示驱动等高端特色工艺,推动现有芯片制造生产线产能和技术水平提升;在封测方面,广州发展器件级、晶圆级 MEMS 封装和系统级测试技术等。
2022 年 12 月,广州为“增芯项目”(全称“增芯 12 英寸先进智能传感器及特色工艺晶圆制造量产线项目”)举办开工仪式。该项目由广州湾区智能传感器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发起,投资 70 亿元,建设月加工 2 万片、12 英寸的晶圆制造量产线。预计 2024上半年通线,2025 年年底满产。
根据官方数据,广州开发区内拥有金发科技等传感器基础材料企业超 10 家,拥有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智能传感器项目及其量产的 6 寸压电 IDM 晶圆产线、南方电网总部及其数字电网研究院、广东省目前唯一量产的 12 英寸芯片虚拟 IDM 项目粤芯半导体、全球 CTP 行业龙头企业爱司凯、国内领先的 MEMSIDM 传感器公司奥松电子等传感器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企业 15 家,以及传感器应用终端企业 70 家以上,如小鹏汽车、高新兴、广州数控、国机智能、机械研究院、百度阿波罗等。
相比在制造上提前布局的广州,深圳也有自己的优势,深圳具有市场需求与场景配套的优势,尤其是在出口加工、服务贸易、装备制造业、家电等方面,对产业链有带动作用。2023 年市场数据显示,深圳智能传感器下游应用市场规模在全国领先,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全国第一,进出口连续 19 年全球第一,其中消费电子方面手机产量占全国 1/4,出货量占全球 1/8,通信基站出货量超全球 1/2;汽车电子产业规模占全国 1/4;无人机出口量占全国 80%;医疗器械产值、上市企业市值全国第一。
深圳智能传感器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得益于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更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与创新驱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深圳智能传感器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深圳乃至中国的科技创新贡献更多力量。